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三年之间,“高质量发展”的定语,从“我国经济”变成了“我国”。细微的表述变化背后,是怎样深远的考量?
两会期间,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围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详细阐释。
(一)“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应该怎么走下去,是近年我国面临的一大课题。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首先针对的主要是经济领域。
实践不断推进,社会不断发展,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总书记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选择在青海代表团重点讲“高质量发展”,别有一层意味。“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总书记的论述,体现出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那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指出了明确方向——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青海确立了“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发展战略,这既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也是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正确之举。
(三)“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在理解“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这是不是一种在全球经济低迷、发展动力不足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时之举”?对这种认识误区,总书记也给出了明确回答。他说,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推动高质量发展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
一句“必须长期坚持”,传递了中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路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呼应了两句话:“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