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原棉主要品质指标包括短绒率、纤维细度、纤维长度、轧工质量、色泽和成熟度等。根据产地不同又可分为地产棉、新疆棉和进口棉,部分地区原棉含糖率,也是一项重要检测指标。上述指标在原棉进厂时必须由专业棉检人员进行实验,是技术科确定配棉比例的主要参考指标。下面就原棉的几种指标对纱线质量的影响作下简要分析:

——短绒率的影响
原棉短绒率一般控制在9%~12%,纺纱过程中短绒变成浮游纤维,无法控制造成纱线条干不匀,清梳两工序增长率也要严格控制在4%以下。据了解,纺细号纱精梳条内短绒率约每增加2.5%,成品条干CV%值增加1%。
精梳纱与普梳纱比较具有“条干均、强力高,结杂小、毛羽少,光泽好”等特点,这就是由短绒含量的不同而造成的。
——纤维细度的影响
原棉纤维细度的大小与成纱的强力、条干、结杂等指标密切相关。纤维细度太粗成纱的截面根数减少,纱线内纤维抱合力差,造成强力下降,条干也差,纺纱过程中断头增多,若纤维太细,棉结上升,所以要适当掌握为好。
——纤维长度的影响
纤维的长度可分为主体长度、平均长度和品质长度,在纺纱过程中的各机械工艺隔距是以纤维的品质长度来决定的,因而不同的纤维长度,各工序有不同的隔距,否则影响纱线质量的提高和纺纱的生产效率。一般情况下,在同品种纱号条件下,纤维长度越长纱线质量越好。
——原棉马克隆值的影响
常用马克隆值反应纤维细度和成熟度。原棉马克隆值大于4.8后,随着马克隆值的增大,纱线条干水平下降。当马克隆值低于3.6以下时,纤维成熟度低,易产生棉结,并且会影响棉纱吸色能力,造成成纱质量下降。要保持成纱条干水平的长期稳定,不能只注重原棉的色泽、成熟度、长度,还应重视纤维马克隆值的选配。
除了上文提到的影响因素外,目前原棉色泽异性纤维也引起了用棉企业的重视,最为典型的是塑料编织袋在籽棉加工时混入原棉,一旦清花工序挑拣不干净,流入后续工序很难处理,严重影响布面染色质量。总之原料的性能对成纱质量的提高有巨大影响,既本着节约成本,又要稳定质量,力争做到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