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之窗->国际会回顾->第七届国际会回顾
周晔珺:创新与提高劳动生产率

     

 

周晔珺:创新与提高劳动生产率

 

 

                         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厂长   周晔珺

尊敬的海内外嘉宾,尊敬的纺织界同仁,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创新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纺织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目前还是比较低的,是当前纺织经济转型的突出矛盾之一,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企业乃至行业最关注的问题。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劳动成果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那么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率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的进步主要是生产率的发展,而劳动生产率就是衡量生产率高低的核心指标。毫无疑问,中国纺织工业近几年来飞速发展,创造了增长速度、产业规模、贸易总量、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的骄人业绩。其劳动生产率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明显的差距。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实现纺织工业增长方式转型,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人力资源、低廉的人力成本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特别是中国纺织工业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纺织大国,其发展离不开人口的红利这一要素优势。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先的廉价劳动力显然已经不能持续快速的推动纺织工业发展。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提高生产率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提到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是三大类,一个是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在当前的情况下,要传承并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大难题,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同时提高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将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所以员工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重要要素。第二个是加大物质资本的投入,使用自动化先进设备可以减少用工,减少工人的负荷,但是在当前劳动力出现短缺以后,物质资本的继续投入将遇到制约,资金紧缺使风险加剧,同时因能源、棉花等资源的影响,盲目扩增会增加企业的风险。第三个途径是不断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积极进行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投资少、效果好,并且可持续。所以在任何时候,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通过管理变革,不断创新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条最为快速有效的道路。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中国的纺织现状,一个是先进的技术与落后的管理。近几十年来,纺织工业飞速发展,技术进步远远超出了管理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装备的信息化与自动化,纺织技术的升级换代,纺织器材的日新月异,纺织产品的推陈出新。但管理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仍然是五六十年代的管理。所以用落后的管理来管理先进的技术会造成资源和技术的浪费。所以产品的不断创新,技术的不断进步,需求的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的结构变化,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和创建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式。当生产率发生变化时,生产关系要与之相匹配,当技术进步后,我们的管理也必须与之相匹配。

    第二个问题是纺织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我们现在面临原料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市场疲软、能源紧缺与低碳问题等等,必须找到一种既可降低劳动负荷,又可以降低用工,提高品质的路径,就需要不断的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破解难题。创新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率的目光往往集中在尖端科技的突破上,忽视了创新背后的推动力,对更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推广,我们主要来自于竞争压力的推动。我们无锡一棉的劳动生产率目前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通过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体会。

    一个是劳动管理改革,工作流程再造我们的工作目标不是为了减人,我们的目标是解放思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无效劳动和浪费。我们打破传统的组织架构和作业方式,摒弃固化的思维方式,重新分工组合,复杂的事由专业人士来做,使流程简易高效,减少不合理流程带来的无效劳动。改革传统的劳动组织和管理,全面梳理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增加一批,强化一批,弱化一批,改变操作方法,工作流程再造,比如设备保养方式,我们打破了几十年沿用的工作方法和周期性的平车开车,废除了保全保养对口交接维护设备的工作制度,创建了设备动态维修的工作方法,实施包机到人,通过近二十年来的模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设备运转率高,坏车率低,状态优良,用工也显著减少。我们改变操作方法,对各个工序的接头方法进行改变,实施无疵点操作,减少浪费,改变工作流程,对每一道工序进行细化分工,简化操作,提高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满负荷工作,这个核心是在有效劳动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人力,物尽其用,同时建立配套的薪酬体系,体现多劳多得的精神。灵活的劳动组织,个性化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使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

    班制改革,增加弹性,我们通过不断的演变调整,高度弹性,甚至根据每一个员工的个性进行排班,充分授权,适当监督,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条件下,满足员工的个性需求,搭建一个让员工愿意工作的平台。灵活设置岗位,发挥最大潜能,根据每个部门的人员组成,每个员工的专长,以及培训和提高能力,采取灵活的设置,发挥最大的个性潜力和整体潜力。科学的评价体系,消除大锅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工作质量评价到人,纺织业必须要有高度的组织协作。

    另一方面责任很难分清,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我们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一套及时准确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尽量化小评价单位,配合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设备包机,责任明了,重建价值观,改变了以完成周期为目的,同时明确了责任。状态维修,弱化粗放式的周期管理,我们把机械性的周期保养中的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予以清除,同时运用在线信息技术,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为状态维修指明了方向。我们有一些设备都有在线监测的装置,可以检测到每一个锭子,通过软件处理,把每天当中几百万的信息进行处理,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持续的技术进步和改造,对影响产品直来的关键部位进行强化管理,重视关键部位的先进技术应用,能大幅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保持优质高产低耗的最经济手段。关键的新器材、新物料率先使用,我们在评价器材的方法上,不是简单的进行价格比较,而是通过他们每一吨纱所消耗的成本进行比较,并且这类产品升级换代快,我们不断关注和追随新的技术,敢于尝试,才能抢占技术先机。新技术新器材的运用是延长维护周期成为可能,增加了使用寿命,减少工作量,减少用工。

   新颖的技术管理思路,先进的技术需要与之匹配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效能的最大化,操作岗位傻瓜化,纺织业的操作岗位占有很大比例,生产率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工人的熟练程度,所谓熟能生巧,但是现在工人大量流动,很难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熟练工人,这也是以后长期存在的现状。我们采取降低操作难度,专业分工细化,用自动化智能化减少对工人的依赖。员工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破解了这一难题。维修岗位灰领化,用好用足先进设备,淡化工号概念,我们通过技能的培训,使维修岗位的员工懂技术,会操作,用好用足先进设备,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效能。比如我们进口设备,最大的特点,说明书非常充分,我们每一个人人手一册,而且反复进行培训,在操作现场都有说明书。我们认为技术工人能够掌握设备的性能,掌握这些技术,就能够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保证我们企业能够正常的运行,同时可以降低我们的成本。管理岗位程序化,我们利用新技术,固化工艺、流程和方法,纺织业的管理岗位是影响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相比较而言,我国纺织工业的基层管理过多的偏向人治,按经验办事,科学性规范性不足。我们工厂主要是依靠信息技术,将工作流程固化处理,一旦出现违规会自动报警和锁定,保证了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形成了标准化的作业流程。

   健全的培训教育制度,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新,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一个是规范化培训,我们根据纺织业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教材。多元化专业分工,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让效率更高级附加值更高,而不是简单的人力投入,培养大量多面手,便于竞争了调度。经常化,结合新技术新要求新理念反复培训,其主要目的就是温故而知新,同时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永远处于领先地位。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管控模式。信息化使生产经营质量管理更为透明、及时全面准确。提高了管理的效能和便于科学决策,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对设备运行状态,员工的工作状态进行及时的跟踪分析,对市场的掌控,有利于准确分析评价,激励员工进行改进提高。目前企业主要是通过传感网,感知生产,实时监控生产状态,目前传感网已经覆盖全领域,通过ERP感知领域,创建高效的生产程序,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的集成一体化管理。通过电子商务感知客户,感知市场,形成一个快速反应机制。

管理创新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充足,我们不断优化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了五倍,但人员却减少了四分之三,劳动生产率比原来提高了十几倍,员工的收入每四到五年翻一番,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高档产品、高端市场、高附加值、低碳环保的目标。我们将一如既往,勇于探索,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使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化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提供良好的建议和示范。(根据发言速记材料整理)

谢谢大家。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