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统计与集群->集群动态
吉林省轻纺转型升级方案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工信部等四部委《关于印发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的通知》和《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总体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以“节水为先”为方针,以绿色制造为发展方向,以加强与浙江、天津对口合作为契机,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补齐产业短板,增品种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品质提振高端化消费信心,创品牌扩大吉林产品消费影响,着力产教融合,培育“吉林工匠”,推动轻纺产业供需结构升级,向中高端跨越。

(二)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到2020年,全省轻纺产业规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200亿元,年均增长6.5%,其中,轻工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50亿元,纺织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0亿元,年均增长7.0%;大型企业(集团)竞争力不断提升,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企业2户。

2.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企业品牌战略不断强化,产品品质明显提升,中高端产品比重持续增加。到2020年,轻纺产业中国驰名商标增至10件,省著名商标增至110件;重点培育辽源袜业、敦化木制品等一批区域品牌。

3.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依托长白山特色资源优势,推进人参、梅花鹿、乌拉草等产业技术创新,推动形成吉林省轻纺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到2020年,轻纺行业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达到30个。

4.绿色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化吉林化纤等企业联合体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水平,重点开发绿色纤维、木结构建筑等绿色产品。到2020年,全省轻纺产业进入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企业力争达到2户以上,培育省级绿色制造系统集成企业5户以上。强化企业绿色工艺改造和节能减排,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

二、推进供给结构升级

(一)推进产业创新升级。

1.强化化纤产业绿色系统集成。支持吉林化纤加强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研发与生产,推进年产6万吨差别化腈纶纤维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腈纶纤维产业基地。支持竹、麻、聚乳酸等绿色纤维的研发与应用,构建保健功能纺织品原料基地,打造完整的生态家居、服饰产业绿色制造系统。加快中国建材集团与吉林化纤合作进程,推进吉林化纤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规模化、稳定化、连续化生产,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产业基地。

2.推动木结构建筑产业协同发展。抓住木结构建筑产业化发展试点机遇,依托延边区域及产业优势,利用俄罗斯木材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原料供给能力,建设木结构建筑产业化集聚示范区。支持中信木业等骨干企业整合资源,推进与省外有实力企业开展木结构建筑研发、设计及生产合作,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形成完善齐备的木结构建筑产业集群,打造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木结构建筑模式,推动木材加工产业转型发展。

3.发展可降解塑料产业。推动吉林博大东方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30万吨/年生物全降解塑料、30万吨/年高科技纳米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可降解塑料及树脂添加剂纳米材料产业。依托中粮生物、长春宸泰聚乳酸原料资源优势,研发生产功能聚乳酸塑料,积极推广聚乳酸在医疗、农业、食品包装等领域的应用,推动聚乳酸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4.推动绿色环保纸制品产业。依托我省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重点推进吉林泉德公司采用本色浆纸一体化技术,发展健康环保本色纸制品产业。支持采用国际领先工艺,研发生产具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调节湿度功能的硅藻土壁纸,发展新型绿色环保装饰材料。推动吉林晨鸣纸业机械浆和脱墨浆绿色生产工艺改造提升,大力发展低定量涂布纸等系列高档文化纸。

5.发展黄金饰品产业。依托吉林省黄金资源优势及黄金历史文化优势,打造“吉林黄金”珠宝及文化旅游品牌。以吉林黄金集团为依托,引进黄金珠宝创意、设计、加工、展销、旅游等相关企业,打造吉林黄金产业双创平台及黄金珠宝交易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加工中心、科研中心等为主的吉林黄金产业创新链,做强做大吉林黄金下游产业。

(二)推进技术创新升级。

1.突破乌拉草提取技术。推动抚松华益保健品有限公司与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合作,突破乌拉草提取工艺、纱线、纤维布等关键技术,着力研发乌拉草纤维、乌拉草纱线、乌拉草纤维终端产品。支持吉林一力乌拉草制品有限公司与吉林化工学院合作,利用乌拉草提取精油技术,开发保健护肤品及产业化。

2.突破醋腈纤维关键技术。支持吉林化纤加快推进湿法纺丝生产醋腈纤维的中试进程,突破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共混技术瓶颈,开发生产既有天然纤维风格,又有合成纤维性能的醋腈纤维产品。

3.推进纳米TiO2/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技术多领域应用。支持临江市宝健木业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加大二三级硅藻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纳米TiO2/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在室内家具、室内装修、纺织染整、汽车内饰材料等领域应用技术。

4.提升麻纤维纺纱技术。推动吉林化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麻粘胶纤维制备方法技术升级,加快麻纤维改性和混纺技术研发,改进提升麻浆粕、纤维、多元混纺纱线绿色生产工艺技术,不断完善麻浆纤维生产体系。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织造方法及新的整理工艺的研究,促进产业链开发和终端产品的系列化、品牌化发展,实现麻纤维产业的技术升级。

5.推动功能化妆品开发技术升级。鼓励省人参研究院与省内人参制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以人参根茎叶果等人参全株为原料,采用膜技术、萃取技术、生物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提取人参皂苷、人参多糖等有效成分,开发具有抚平皱纹、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等功效的人参化妆品、洗护用品等日化产品,实现人参全株综合利用。

6.推动皮革绿色制造工艺开发。积极推动绿色制造理念及技术在鞣制、染色、涂饰、废水处理等皮革制造工艺中的研发及应用。围绕我省梅花鹿、牛、羊、水貂等丰富的毛皮资源,推动企业生产现场的改造、设备的更新以及新产品的技术研发力度,依托皓月集团皮革生产基地,加快生态皮革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三)推动管理创新升级。

1.推广吉林化纤管理经验。坚持创新核心业务,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保持核心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坚持精益管理,积极培育员工精益思维、精益精神,实现员工自主管理及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形成精益管理的企业文化。促进协同融合,延伸上下游,进一步推进产品创新链完善和提升。

2.推进绿色制造工艺。严格落实《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的通知》要求。以纺织、造纸、木产品加工等产业领军企业为牵头单位,与上下游企业、生产制造单位、中介机构、科研机构等组建联合体协同推进。重点推动吉林中粮生物基聚乳酸关键工艺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吉林化纤年产3万吨高改性复合强韧丝系统构建等项目建设。

3.实施“三同”工程。鼓励符合条件的轻纺企业申报“三同”试点单位,并严格按照“三同”工程要求,采标、对标、达标,将出口轻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复制到内销轻纺产品的加工生产中,提升国内轻纺产品供给质量,提振消费信心,引导消费回流,促进轻纺产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三、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1.推动服装产业服务化转型。鼓励省内服装生产企业推广学习“红领模式”,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3D打印等技术,实现个性与批量产品的定制、设计、制作工艺、生产流程、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数据化驱动、网络化运作。充分依托与浙江、天津对口合作机制,重点推动温馨鸟、程仕服饰等企业开展个性化与批量化定制的试点示范,促进传统服装制造模式向个性化服务转型发展。

2.发展绿色家居集成系统。依托白山舜茂科技有限公司、临江宝健木业,加大硅藻土负载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复合板多领域产业应用,开发室内装修、装饰板材及厨柜、衣柜、餐桌等环保绿色家居产品。推动省内木制品加工企业加大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力度,开展智能集成家装的设计、施工、选材和配饰等集成业务,促进网络通信、自动控制、安全防范等智能设施与整体家装融合发展。

3.提升辽源袜业平台模式。支持东北袜业园建设纺织工业云平台,拓展“平台+服务”功能,带动行业中小企业发展。探索建设基于互联网的行业共性需求检测中心,鼓励辽源袜业国检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服务。引导园区龙头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成为行业电商平台。支持园区中小企业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营销。依托东北亚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开展对俄、日、韩跨境电商相关业务。

4.构建麻纤维新产业。以吉林化纤为主体,整合加拿大亚麻资源等各方面优势,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共同开发、生产、经营麻纤维及其下游产品,完善麻纤维生产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做大、做强、做优麻纤维新产业。与此同时,探索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麻纤维产业智能化信息系统,提升麻纤维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品牌培育引领

1.加强品牌培育。围绕人参、梅花鹿、乌拉草等长白山特色资源,扶持壮大一批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完善自主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加快推动温馨鸟服装、金桥地板、喜丰节水器材等一批吉林名牌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2.创建区域品牌。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活动,鼓励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创建品牌基地,支持产业集群内企业联合申请注册园区标志性商标。提升和规范各级政府品牌建设与管理的公共行政能力,扩大区域品牌影响,着力打造辽源袜业、敦化木制品、吉林黄金等一批具有吉林特色的区域品牌。

3.推进品牌国际化。鼓励优势品牌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和先进工艺技术,提升品牌竞争力。打造国际名牌产品,围绕重点企业和重大技术创新产品,推动“东北三宝”、吉林冰雪户外旅游运动装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4.加强品牌推广。支持大型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品牌推广。支持企业协调社区,采取有针对性、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开展社区直销。指导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扩大美誉度和影响力。

五、推动需求结构升级

1.发展冰雪旅游户外运动装备。抓住需求结构升级的战略机遇和不断扩大的冰雪旅游消费群体,深入推进“白雪换白银”,利用冰雪旅游优势,带动聚丙烯酸钠“人造旱雪”、ABS滑雪板、聚醚醚酮风镜等冰雪装备加快发展,引领聚酰亚胺纤维户外冰雪运动产品、辽源袜业冰雪运动新型袜品等新产品开发和推广,推进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冰雪装备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冰雪装备制造强省。

2.推进休闲运动装备产业。发挥我省碳纤维产业优势,依托梅河口市依华渔具,在大力发展好传统钓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渔船、钓渔服等配套装备,打造垂钓运动完整产业链。推动吉林市吉研高科等企业利用与浙、津对口合作机制,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共同研发生产山地、跑车型碳纤维复合材料自行车等骑行运动装备。支持省内碳纤维下游生产加工企业,推动碳纤维多领域应用,生产羽毛球拍、网球拍、冰球杆等其他运动装备。

3.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依托吉林喜丰公司研发生产适合于各种地形及作物的压力补偿式滴灌管,具有耐压,耐拉拔、耐刮擦的薄壁高强度滴灌带和地埋式滴灌管。推广集自动控制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于一体的智能灌溉方式。

4.提升手工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紧紧抓住需求结构升级给手工业带来的产业机遇及互联网给手工业带来的新的营销平台,积极开展“匠心艺彩”活动,鼓励民间匠人实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把精湛技艺和匠心追求转变为产业实践和产业活动,并逐渐扩大发展规模,改善需求结构,满足社会新的消费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动能。

5.发展天然活性成分日化产品。为满足人们对安全和天然的日化产品需要,充分利用人参修复肌肤、乌拉草芳香抑菌、鹿茸健骨强身的作用,重点推动以“东北三宝”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为原料的护肤品、洗浴用品、芳香除味品、香薰精油等日化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六、推动人才培养

1.培养创意设计人才。推动协同设计,依托省动画学院、省艺术学院,培养适应我省轻纺产业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人才队伍。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林田远达创客公园、吉林省天火工业设计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构建工业设计人才成长培养平台。鼓励企业引进海外优秀设计人才,带动全省工业设计水平提升。

2.推进产教融合。按着企业为主、以教为先、改革创新、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省内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轻纺产业专业人才产教融合平台,结合职业教育资源与企业用工需求,共同开发制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加快师资培养,完善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等相关专业体系建设,培养传统技艺继承、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业态创新急需人才,助力轻纺产业发展。

3.培育“吉林工匠”。实施“吉林工匠”培育工程,营造尊重一线创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弘扬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推动定点定向的工匠人才储备培育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名师工作室”,加大“行业名师”培育力度。鼓励“师徒传承”,培养行业名师继承人。推进“匠心艺彩”活动,培养民间工匠。

七、保障措施

1.推动开放合作。推动长白山特色资源产品、特色工艺品等拓展“一带一路”通道,开发国际市场。推动与浙江加强针织、服装、皮革等产业交流协作,提升产业竞争力,学习浙江商品“买全球、卖全球”经验,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动中国建材与吉林化纤合作建设吉林碳纤维基地,打造全产业链。

2.推进产融合作。以国家支持我省产融合作试点为契机,鼓励通过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引入域外投资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等方式,加大金融对轻纺行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浙江、天津发达的资本市场优势,强化在轻纺产业的金融资源配置,开展金融资本与我省轻纺产业有效对接,巩固化纤、袜业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地位。

3.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纺织、日化、皮革等产品为重点,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扶持守信企业,惩戒失信行为。加大对严重质量失信企业的曝光和监管力度,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举办首席质量官任职培训,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企业提升质量意识和水平。

4.支持轻纺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密切跟踪信息技术、工业云计算等技术动向,组织开展个性化定制,智能车间、智能服务的试点示范,扩大轻纺行业的应用推广面。培育行业服务平台,提高行业互联网应用能力,大力培育行业性的系统服务商,提供信息化应用与系统解决方案,为轻纺企业应用互联网提供服务,建设推动产业上下游、产学研资源整合的高效创新服务体系。

来源:吉林日报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