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市场与原料->行业经济->棉纺织行业
新华源有实力和自信再上80万锭

  2017年12月30日,在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里, 福建新华源集团成立和华源纺织公司成立15周年庆典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多位客户、供应商、企业老员工代表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15年,从小企业到大集团 

   

  2002年,在长乐市政府和领导的倡议下,陈宗立毅然放弃外地企业,回乡创立了华源纺织公司,成为长乐第一批回归企业。15年来,华源纺织从一家公司发展到现在的恒源纺织公司、新华源纺织公司和天津华恒公司等三家公司;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发展成拥有4000多员工、近120万纱锭、在行业中极具影响力的大集团。华源集团所属的华源纺织公司、恒源纺织公司、新华源纺织公司先后荣获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粘胶纱特色产品生产基地”、“中国粘胶混纺产品生产基地”和“中国粘胶纱线精品基地”称号。公司连续几年中国棉纺织行业综合竞争力排位名列前茅,中国非棉纤维应用排名第一。

   

   

   

   

  新华源集团董事长陈宗立在庆典仪式上深情地回顾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他说,这15年来,华源纺织公司始终坚持自己的发展目标,不忘初心,不言放弃,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新老客户的鼎力支持下,取得得了今天的成绩。但这只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新华源集团即将动工再建80万锭的配套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和大数据管理的新工厂。项目投产后,新华源集团的总规模将达到200万锭。 

  记者访谈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到发展成拥有120万纱锭的大集团 ,陈宗立带领他的华源纺织团队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近年来随着新华源纺织的崛起和其粘胶纱产品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业界对于新华源集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人们惊叹在棉纺织行业整体过剩的情况下,陈宗立哪儿来的勇气和自信一次次大手笔地扩张?在大家普遍抱怨成本居高不下,棉纺企业几近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华源纺织公司又是靠什么取得产销利润逐年上涨的业绩?当新华源现代化的办公楼不久前刚刚启用,新华源纺织集团旗下各公司运转得风声水起之起、享受收益之时,陈宗立又是以怎样的胆魄和实力决策再建80万锭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和大数据管理的新工厂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新华源集团董事长陈宗立。

  记者:业界普遍认为,华源的成功在于抓住了投资的最好时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宗立:我认为机会天天都有,不存在哪个时间是最好的投资机会。有实力就有机会;没有实力,机会来了也会从身边溜走的。华源纺织公司的成功关键在于拥有一支开拓进取、团结一心的团队。这就是我们一直推崇的“人才+人才+人才”的人才战略。其次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诚信+品质+品牌” 的经营理念,因为我们高度贯彻并执行了对于品质的“苛刻”理念,我们的纱线每吨价格通常比竞争对手高出几百元。 有了品质作保障,品牌自然就树立起来了。我们的管理团队则延续了“学习+沟通+走访”的工作模式,不断学习新理念并运用到企业日常经营中,加强与上下游客户沟通,才能引领企业持续发展。可以说,这九个词涵盖了我全部的经营思想和发展理念。

  

  记者:我们知道,新华源纺织是2010年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期间市场形势并不乐观,国内许多棉纺项目不得不暂时搁浅,你们有过动摇吗? 

  陈宗立:这十几年来,棉纺织行业确实历经风雨,一方面是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行业本身发展不平衡也遇到了瓶颈。但我们从来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始终按自己的计划发展,从未动摇过。当然,我们也从来不做超越自己实力范围的事。即使是在2012至2014年粘胶纱市场非常差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是以每年20万锭的速度上项目。企业在投资之前一定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和资源。没有实力决不要盲目地到处借钱上项目。这些年来,我们正是坚持了这样一个原则,以自己的实力按计划稳步发展。我们也不盲从,看什么能挣钱就上什么。制造业羊群效应导致的失败案例不少,代价沉重。

  记者:对于华源纺织来讲,自2002年进入棉纺行业时就避开了纯棉纱而选择了更具差异化发展空间的非棉纱,这应该也是华源纺织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陈宗立:福建长乐地区棉纺织产业主要以生产化纤纱为主,在此基础上粘胶混纺纱也在长乐快速发展。2002年我们开始先做纯涤纱,后来逐步做粘胶及混纺纱。所以,我们选择生产粘胶纱是与整个长乐棉纺织行业的大环境相吻合的,客观上也避开了与其他龙头棉纺织企业的竞争,并形成了差异发展的格局。我们2007年开始做粘胶纱的时候,全国每年粘胶纱总产量是70万吨,现在已经发展到了400万吨。当时我们正是看到了粘胶纱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同时也紧紧抓住了这个发展机会。目前,新华源集团粘胶纱产能占到全国的15%左右。所以,我做企业的原则有两点:一是不做自己没能力做的事情,二是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记者:近年来,许多纺织企业新上项目都选择了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纺机设备。你们选设备的原则是什么呢? 

  陈宗立:我们选择设备从来不刻意追求高大上,不超前,实用、适用就好。但一定要选择知名企业的设备,这不仅仅是基于售后有保障,主要还是考虑未来设备的升级改造。事实上,对设备选择的原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公司整个对于成本控制的态度。任何一个企业都左右不了市场的好坏,但企业的成本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在外界环境不可控的情况下谁的成本最低,谁的风险就最小。而成本控制体现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值得我们每个企业认真研究。可以说,我们公司在成本管理方面是下足了功夫的。这也使得我们不管外界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能自信地一一应对。

  记者:华源纺织“1名销售+若干跟单内勤”的营销模式一直被业界传作“神奇”。这种营销模式的好处在哪里,其他企业可以复制吗? 

  陈宗立:我们公司对外销售的主要负责人就是公司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其他内勤负责跟单、发货等。这种销售模式首先是基于有诚信的基础、有品质的保障。另外,我们的客户队伍基本稳定,老客户不跑,新客户逐年增加。而且我们也不用刻意发展客户,靠的都是客户的口口相传和我们自己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品牌效应。所以,对我们而言,这样的销售模式简单易行。

  记者:以这样的一种销售模式,当你们推出新的纱线品种时如何向客户推广呢? 

  陈宗立:我们一方面是根据市场需要主动开发一些新品种,然后推荐给下游针织面料企业进行试生产。另一方面是收集客户信息,进行定向开发。客户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提供给我们信息,让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下一步,我们计划收购一家面料企业,成立一个面料工作室,为我们做纱线品种的试验,并且把新品种织成布,做出色卡,再做出成衣来,让客户更有直观的感觉。

  记者:关于棉纺行业产能是否过剩的争论,这些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这也使得业界对于棉纺领域的投资更加谨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新华源集团将再上80万锭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呢? 

  陈宗立: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所以,纺织不怕没需求,即使穿着用纤维用量减少了,那还有产业用呢。产业用对纺织品的需要会越来越多,占纺织行业纤维应用比例会越来越大。目前我们主攻的是针织面料用粘胶纱,今后还要逐渐开发产业用粘胶纱。中国市场那么大,我们只要不断创新,始终保持产品的领先地位,控制好成本,我们就有自信任何时候都能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我们这次再上80万锭,主要建立配套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和大数据管理的新工厂。智能化是纺织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新华源集团发展的新定位。项目投产后,新华源集团的总规模将达到200万锭。另外,我们之所以现在还能坚定自信地上规模,是因为我们这些年来走了一条“做精、做强、做大”"的路。我先做精,再做强,现在做大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中国纺织报)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