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有着巨大的人口规模、丰富的矿产资源、便捷的海上交通,是东盟经济、社会体量最大的国家,经济在近年来保持了较快发展。世界银行《印尼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尽管面临大宗商品繁荣消退、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加剧,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等阻力,预计2024—2026年,印尼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仍将保持在5.1%。按照世界银行印尼和东帝汶局局长卡罗琳·特克的说法,印尼成功的经济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保持了审慎、可信和透明的宏观政策,创造了财政空间,能够有效用于社会保障、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
2024年春季,印尼的食品价格上涨推高了通胀率,非食品消费品的价格相对温和。5月的CPI同比上涨2.8%。恶劣天气减少了国内稻米产量,世行估计印尼全年的通胀率约为3%。为了控制通货膨胀,2024年4月,印尼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四分之一个百分点至6.25%,为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但由于2024年美国降息节奏放缓,资本仍从印尼流出,对其货币带来贬值压力。
印尼经济目前面临4个新出现的结构性调整:一是制造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增加了印尼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供给出现了供不应求,推高要素价格,进而增加制造业的发展成本;二是地区收入差距缩小进程放缓,推动印尼全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减弱,增加了本已拥挤的雅加达、万隆等大城市的人口流入压力,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又使得失业和公共资源保障不足等问题变得突出;三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工资增长放缓和不平等现象加剧,疫情虽然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但印尼的劳动者工资收入并未能迅速恢复,使得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忍耐力有所下降,而社会收入的不平等又不利于民众满意度,为这个人口大国制造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四是劳动力的地理流动性有限,交通运输效率不高,大城市愈发饱和,使得人口红利难以有效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的影响。
中国与印尼经济合作领域广泛,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印尼第二大外资来源国,而印尼则是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两国的经贸合作正从矿产、农业、渔业资源、基础设施,向产业园区、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和创新领域拓展,在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内的协议保障下,企业间的双向合作更为稳定和有效。
2025年的印尼经济预计将依旧保持较大增长空间,政府政策措施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2019年,印尼时任财长就称,在2045年印尼独立100周年时,印尼将跻身全球前五大经济体,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的转变。普拉博沃总统提出的经济政策更为积极,要通过发展印尼丰富自然资源的行业,并依靠旗舰项目(如在其竞选中承诺为8300万儿童和孕妇提供耗资280亿美元的免费营养餐)等的经济影响,将印尼的经济增长率从目前的5%提高至8%。普拉博沃将扩大对外资开放(如提供机场和海港管理权)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还计划通过出售碳排放权创造就业。印尼作为全球最大的棕榈油出产国,将更充分利用其资源,普拉博沃提出将把棕榈油基生物柴油的强制混合比例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减少柴油进口。而大量种植木薯、水稻、玉米和大豆等农产品,不仅创造就业岗位、增加本国农产品保障,也将用作生物乙醇的生产。不过,要实现这些政策目标,印尼政府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普拉博沃提出将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在不提高税率甚至降税的情况下从12%提高到23%。印尼迁都至距离雅加达1200公里的婆罗洲岛努桑塔拉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目前预计耗资将达到320亿美元。虽然新政府表示将继续新城的建造,但事实上要具备经济性、吸引力,乃至收回投资恐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