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能源领域重点任务概览
能源领域在 2025 年可是肩负重任,它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关系到经济稳定、环境改善和社会进步。能源就像经济发展的 “动力源”,为各行各业的运转提供不可或缺的能量。一个稳定、高效且绿色的能源体系,不仅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还能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是意义非凡。在 2025 年,能源领域的任务围绕着能源供应保障、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市场改革等多个关键方向展开,力求构建更加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新格局。
能源输送与调配升级
通道建设强化资源调配
为了让能源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分配,2025 年要大力推进能源跨区域配置大通道的建设。煤炭可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为了保障东部和南部地区的煤炭需求,要依托煤炭主产区,进一步完善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通道 。就像东北地区的伊敏铁路,它是 “西煤东运” 的重要通道,经过扩能改造后,年发运煤炭量预计突破 2300 万吨,通道运输能力提升超过 50%,大大加强了煤炭的运输能力。
在天然气输送方面,拓展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中俄东线等干线通道。西气东输工程从 2000 年启动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由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组成,总里程超 2 万公里,累计输送天然气超 9800 亿立方米,供气范围覆盖我国 400 多座城市、3000 余家大中型企业,惠及近 5 亿人口,有力地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优化。
电力输送也不落后,推进建设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特高压输电通道及省间电力互济联网工程。国家电网不断加大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力度,截至 2024 年底,已建成 “22 交 16 直” 38 项特高压工程,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特高压输电网络。比如大同 — 怀来 — 天津南 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后将新增一条贯通山西、河北能源基地与天津负荷中心的能源 “大动脉”,提高京津冀电网安全稳定水平。通过这些通道建设,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能力将大大增强,让不同地区都能用上稳定、可靠的能源。
重大项目推动能源布局优化
一些重大能源项目的推进,将对能源布局产生深远影响。“宁电入湘” 工程预计 2025 年投运送电,它可是我国首个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风电光伏基地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从宁夏向湖南输送电量超 360 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 1600 万吨 ,不仅能满足湖南的电力需求,还对当地的节能减排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促进了宁夏新能源的就地消纳和优化配置。
“疆电送川渝” 工程也在加快前期工作,该工程电压等级 ±800 千伏,输电容量 800 万千瓦,线路长约 2050 千米,建成后每年可向重庆输送超 180 亿千瓦时电量,能满足全市约三分之二居民生活用电,节约标煤消耗约 52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300 万吨,对缓解川渝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形势、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意义重大。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粤港澳大湾区直流输电工程(藏粤直流)也将开工建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资源丰富,开发这一工程可以将清洁的水电输送到其他地区;藏粤直流工程则加强了西藏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力联系,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清洁能源支持,这些重大项目将使我国的能源供应格局更加优化,促进能源的合理分布和高效利用。
能源生产与储备提升
多元能源基地建设
在能源生产方面,我国正大力推进 “沙戈荒” 新能源基地建设,这些地方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发展新能源的理想之地。截至 2024 年底,第一批 50 个 “沙戈荒” 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投产,装机规模超过 9000 万千瓦 。像新疆南部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 “沙戈荒” 风光火储一体化基地,投产后晚高峰可向川渝地区提供 500 万千瓦可靠电力支撑,有效缓解川渝地区的用电压力。
沿海核电项目也在积极推进,2025 年将核准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沿海核电项目 。我国核电在运在建规模已升至世界第一,到 2025 年底,在运核电装机将达 6500 万千瓦左右。每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每年可满足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同时还能减少 300 万吨标准煤的消耗,减排 600 万吨二氧化碳,环保效益显著。 海上风电发展迅速,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建成并网 3910 万千瓦,稳居全球第一位 。
我国海上风电不断向深远海迈进,2024 年 12 月 11 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 “明阳天成号” 在广东阳江正式投运,为全球首次在一个浮式基础上搭载两台 8.3MW 海上风机,总装机容量达到 16.6MW,展现了我国海上风电的先进技术水平。 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还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一批支撑性调节性煤电、天然气调峰电站、抽水蓄能、光热发电、新型储能等项目。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 7376 万千瓦,储能容量为 1.68 亿千瓦时,相比 2023 年底增长了超过 130% 。这些项目能有效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确保我们能用上稳定、可靠的电。
能源化工与储备体系完善
重大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也不容忽视,要加快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比如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制油产能居全国第一位,煤基烯烃产能超过全国五分之一,芳纶产能居全国第一位,绿氢产能居全国第二位 。宁东基地通过创新驱动,不断推动煤化工产业升级,其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化工园区第五名,是西部地区首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化工园区。
在能源储备方面,我国有序实施煤炭产能储备制度,2024 年全国煤炭产量约 47.6 亿吨 ,2025 年力争达到 48 亿吨左右 ,大型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持续增强煤炭生产供应能力,强化煤炭兜底保障作用。煤炭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稳定的产能和储备对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在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下,煤炭能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是能源安全的 “压舱石”。
新兴领域突破与市场建设
新兴领域抢先发展
在能源发展的新征程中,促进新型储能、虚拟现实、先进计算、光电融合、开源指令集架构等新兴领域的突破,是实现能源转型和产业创新的关键一步。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就像一个 “超级充电宝”,能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问题。在 2024 年底,全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 7376 万千瓦,储能容量为 1.68 亿千瓦时,相比 2023 年底增长了超过 130%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不仅在电源侧、电网侧发挥作用,还走进了用户侧,为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渐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用于能源设施的设计、维护和培训,让工作人员在虚拟环境中就能进行复杂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先进计算技术则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预测能源需求、优化能源调度,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将为能源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电力市场体系建设
2025 年,我国将制定出台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意见,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这可是电力领域的一件大事。当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存在着区域分割、交易规则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就像是把分散的 “小水池” 连接成一个大 “湖泊”,让电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全面加快建设是关键一环。电力现货市场能实时反映电力的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化,让发电企业和用户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调整生产和用电行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规模持续扩大,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 65% 左右 ,越来越多的电力通过市场交易实现配置。为了让电力现货市场更好地运行,还需要完善电力容量补偿机制和辅助服务市场,补偿发电企业为保障电力供应提供的容量服务,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辅助服务,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也是重要举措。
2025 年 6 月 1 日及以后投产的增量新能源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根据国家明确的各地新能源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等动态调整,机制电价由各地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这一改革将让新能源发电更好地适应市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优化电力系统调节性资源市场化价格机制,健全输配电价监管制度,让电力市场更加公平、透明、高效。
绿色低碳发展举措
新能源开发与消纳统筹
在新能源开发与消纳方面,我国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新能源共同发展。大力推进 “沙戈荒” 新能源基地建设,这些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新能源发展的 “富矿”。截至 2024 年底,第一批 50 个 “沙戈荒” 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投产,装机规模超过 9000 万千瓦 。
新疆南部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 “沙戈荒” 风光火储一体化基地,投产后晚高峰可向川渝地区提供 500 万千瓦可靠电力支撑,有效缓解川渝地区的用电压力。 海上风电基地也在有序开发建设,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迅速,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度,累计建成并网 3910 万千瓦,稳居全球第一位 。2024 年 12 月 11 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 “明阳天成号” 在广东阳江正式投运,为全球首次在一个浮式基础上搭载两台 8.3MW 海上风机,总装机容量达到 16.6MW,展现了我国海上风电的先进技术水平。
为了让新能源更好地被利用,我国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 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 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 11 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 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 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 15 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 2030 年碳达峰目标。
在新能源并网和调度方面,也在不断完善机制。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并网管理、完善调度机制、明确技术要求,推动新型储能更好发挥系统调节作用。新型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可以有效缓解新能源发电和用电负荷需求在时空尺度上的不匹配问题。通过完善这些机制,能让新能源更稳定地接入电网,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碳排放双控与绿色发展
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到 2025 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出台实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得到提升,为 “十五五” 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联合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新建 “两高” 项目,严把审批关,依据行业准入条件按权限审批、核准或备案,对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中限制类和淘汰类的新(扩)建 “两高” 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 对于存量 “两高” 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模式创新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实现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全面跃升。
比如对煤电机组进行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 “三改联动”,对标能效先进水平,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在绿色发展方面,培育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新增长点。在建筑领域,推动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在交通领域,加快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融合互动,建设可再生能源交通廊道,推进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
同时,加强煤炭绿色智能开发、清洁高效利用,让传统能源在绿色发展中发挥新的作用,共同推动我国能源领域向绿色低碳方向大步迈进。 总结与展望 2025 年能源领域的任务,涵盖了能源输送、生产、储备、新兴领域发展、市场建设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关键方面。这些任务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旨在构建一个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能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交通出行到科技创新,能源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能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还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展望未来,随着这些任务的逐步推进和落实,我国能源领域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局面。能源结构将不断优化,清洁能源的比重持续上升,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能源市场更加公平、透明、高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能源领域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