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节能环保->最新动态
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发布

  6 月19日,在泉州晋江金玛国宾酒店,“第四届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发布暨科技成果对接会”实力举办,干货满满。年度二十余项最具价值的行业重要科技成果——“三维立体纺织增强材料助力神十一飞天”、“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打破国际垄断”、“全成型织可穿电脑横机开启智能针织装备新方向”、“全国产化1.5万吨Lyocell纤维项目全线贯通”、“纺织服装用海藻纤维首次实现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等在这里隆重发布,并通过现场演讲、展览展示等形式,与产业链互动对接。福建百余家知名鞋服企业前来参会,借力“外脑”,促使企业成功“突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庄小雄、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赵强、泉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克思、晋江市副市长庄天怀,来自泉州和晋江的发改、经信、科技、教育等部门领导,以及来自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青岛大学、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奥神新材、宁波慈星、中复神鹰、中纺绿纤、淄博银仕来、安踏、乔丹、九牧王、七匹狼、百宏、锦兴、凤竹、利郎等院校、研究院所、企业代表共计200余人参会。

  

  本次会议吸引了强大的媒体阵容,来自中新社、人民日报、新华网、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纺织报、纺织服装周刊、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纺织科学研究杂志、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泉州晚报、泉州电视台、晋江电视台、晋江经济报、石狮晚报等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

  本届会议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纺织科学研究》杂志、中纺院海西分院承办,晋江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晋江市发展和改革局协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支持,并与北京智能管家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纺优丝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

  亮点一: 科技成果对接产业集群

  2013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第一届“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评选活动隆重启动,至今已进入第四届。它是行业唯一的“科学新闻”评选平台,拥有30余位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权威评审团,已累计评选出40余项行业重大创新科技,其中多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如在入选的2015年度十大新闻中,两项获得了2016国家科技奖,占科技奖四个纺织项目的50%。),吸引了100余家科技型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参与,推动了纺织强国的建设进程。 

  第四届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评选活动于2016年11月在中国专利周福建泉州地区系列活动中启动,评选涵盖了2016年度在纺织行业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成绩,并对行业转型升级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类新闻,22条备选新闻涉及智能制造、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科技进步关键领域,仅微信投票已吸引10万余人参与(每人仅允许投一票),开创了行业先河。网络投票成为炙手可热的渠道,最高投票达130余万张。

  据主办方介绍,将本届活动启动和发布都放在泉州这座“光明之城”,是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评选活动与产业零距离,切实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注脚。4年来,北京—上海—泉州,从新闻殿堂到产业集群地,从中心城市到“一带一路”先行区,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评选活动正成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纺织科技发布和对接平台。 

  庄天怀在致辞中表示,纺织鞋服是晋江最具代表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现有企业3951家,行业产值110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5.6%;制鞋产业现有企业4199家,行业产值112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6.0%,涌现出恒安、安踏、利郎、柒牌、七匹狼等行业领军企业。今天,年度20余项最具价值的行业重要科技成果在晋江隆重发布,诸多行业大咖齐聚晋江,希望这个平台能够成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找信息、交朋友、谈合作的重要载体,促成更多纺织科技成果与晋江本土企业合作对接、就地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

  亮点二:牵手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

  此次会议的一大特色,就是大会作为“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又称“6·18”)系列活动之一,在福建泉州设立分会场,力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泉州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 

  据悉,泉州的主导产业中居首位的就是纺织鞋服产业,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116亿元。泉州是“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纺织服装产量占全省50%以上、全国10%,鞋业出口量约占全省50%、全国12.5%,主要集中在晋江、石狮,以休闲服装、运动服装为主。每年6月18日召开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已成为福建吸纳国内外创新科技成果与福建企业对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而搭建的大平台。此次与第四届十大纺织科学新闻的牵手,通过开展先进适用的优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双向推介,有助于实现科研单位与纺织鞋服企业的双赢。

  陈招平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双方携手举办十大纺织科学新闻评选活动,作为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系列活动之一,正是源于双方在科技创新驱动理念上的高度契合,该活动的顺利举办,不仅有助于把行业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和资源引入泉州并助力产业发展,更有助于把泉州的纺织鞋服创新成果向全国范围推广。”

  成果推荐环节中,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魏亚杰首先介绍了“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自主装备”项目,该项目自主开发了干喷湿纺碳纤维技术,设计研发了关键生产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性能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中复神鹰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T700级碳纤维技术成熟度达到7级的企业,建设了国内首条干喷湿纺原丝及碳纤维生产线。

  通过对干喷湿纺碳纤维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进行不断改进,其纺丝速度得到提高,纤维产品的力学性能增强,价格方面也占据优势。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干喷湿纺碳纤维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并批量供应市场,其产品种类多样,应用范围跨越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绿纤中心副主任迟克栋在发言中说道, “全国产化1.5万吨Lyocell纤维项目全线贯通”项目,完成了中国国内第一条全国产化年产1.5万吨的Lyocell生产线的建设。从投入研究到项目完成前后历经了18年,如今项目已平稳运行,产品各项指标优异、稳定,产品经多家企业试用后反映效果良好。

  在生产工艺方面,中纺院开发了独特的Lyocell纤维生产技术,采用薄膜蒸发式纺丝原液连续制备。在生产设备方面,中纺院研发的Lyocell纤维成套设备全套装备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获多项发明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生物基纤维领域“绿色制造”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在实现规模化的基础上,中纺院将对Lyocell纤维进行功能化和差别化的研究,进一步实现全产业链的国产化,打造全产业链的战略合作航母。

  据青岛大学王兵兵介绍,青岛大学、武汉纺织大学、青岛康通海洋纤维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海藻纤维制备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项目,经鉴定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纺织服装用海藻纤维的自动化规模化生产。2012年建成800吨级海洋生物纤维生产线,2016年投入建设5000吨级海洋物质纤维生产线。

  项目研发了海藻纤维高质、高效环保制备成套技术及装备,其中纺织专用海藻纤维制备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海藻纤维的生产方面,康通拥有最大的海藻纤维生产基地,开发的海藻纤维产品种类多样,广泛应用于服装、医用纺织品、内衣、家纺、交通工具等方面。海藻纤维具有优良的阻燃性性能,使其在阻燃纺织服装产品的加工制造中运用广泛。此外,康通还将通过建立上下游产业联盟,进一步加强海藻纤维下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明东介绍,该公司采用独特的聚酰亚胺干法纺丝工艺,实现了聚酰亚胺纤维的差别化和系列化,建成了国际上首条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1000吨级生产线。超细、原液着色聚酰亚胺纤维具有优异的阻燃、耐高低温、耐辐照、保温绝热、抗烧蚀等特性,同时天然抑菌、健康环保,特别是色牢度极好,在高性能阻燃防护、阻燃绝热、高温气体过滤等领域应用优势明显,可应用于消防员灭火防护服、高阻燃头套、军用针织衣、耐高温耐强辐射电缆护套、高温输送滚筒和皮带等产品中。

  

  据慈星智能制造研究院执行院长朱信忠介绍,公司管理层以积极的心态全面拥抱互联网变革,打造面向全世界毛衫市场的C2M、C2B智能柔性定制平台。全成型织可穿电脑横机借此应运而生,该机型包含了复合针&储纱针等创新技术,可实现3D织可穿、嵌纱、同行超难结构及嵌花等复杂组织结构编织;除橡胶罗拉、开放式机头及导纱器独立工作设计,还增加许多新功能结构,真正实现3D编织所见即所得,其独特成圈质量可保证即使很脆弱纱线也可达到随意调节织物紧密度要求,能随季节变化实现不同针距编织。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靳向煜教授团队致力于研究量大面广高品质的医卫材料,推动国产医卫材料的发展。通过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了高效溶喷纳微纤维阻隔材料、高性能手术及防护材料、功能性医用敷料、超短纤维护理材料和导向吸湿医卫非织造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形成了年产8万吨医卫材料生产基地,开发了系列医用防护制品和系列卫生用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医卫防护材料关键加工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提高了我国非织造骨干企业产品设计和生产能力,形成了医卫口罩滤料、防护服、功能性医用敷料等系列量大面广的产品,提高了医疗器械装备整体水平,增强了国家应对重大灾害和疫情的能力,提升了我国医卫防护材料行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教授级高工郝新敏介绍道,为有效利用汉麻资源,解决传统麻类加工工艺流程长、费时费力、污染严重、纤维品质差、利用率低等问题,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在国内首先展开了针对汉麻皮、杆、籽、叶综合利用的系列研究与开发,发明了“机械-生物-高温漂洗”三位一体环保脱胶新工艺和新设备,以及韧皮纤维连续化带状分纤水洗、漂洗柔软、快速渗透养生的新工艺和新设备,实现了操作连续化,生产出带状精干麻。进而研发了汉麻预梳成条、牵切梳理、精梳分理、精细梳理等麻类前纺工艺和设备,以及汉麻纤维双清双梳纺和紧密赛络纺关键工艺和设备,发明了潮态纺工艺和设备,突破了汉麻混纺染色、柔软及抗皱等关键技术,设计了汉麻针织、机织、家纺、产业用制品。由于汉麻的天然特性,故其制品具有吸汗快感、抗菌防臭、防紫外线、防霉等特性。

  亮点三:与人工智能跨界合作 

  此外,与人工智能的跨界合作,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会议主办方与北京智能管家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oobo科技)合作,定制十大新闻版“布丁豆豆”,作为入选企业的奖品;同时,布丁豆豆与主持人互动主持,并设置展台体验区,供参会观众亲身感受。据了解,“布丁”系列产品是roobo科技的明星产品,荣获IDG全球儿童智能机器人金奖、德国红点奖最佳设计奖。

  从纤维新材料到品牌服装,从智能制造、衣食住行、航空航天到节能环保,产业链在这里高效互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得以加速,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第四届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揭晓:

  第一条、三维立体纺织增强材料助力神十一飞天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其关键部件复合材料采用了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研制的高技术含量的三维立体纺织增强材料,代表了中国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水平。该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烧蚀的优异性能,减轻了结构重量,显著提高了飞船性能,并可满足在特殊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第二条、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打破国际垄断 

  2016年5月,中国第一条千吨级T800原丝线投产,这是由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江苏鹰游纺机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的“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自主装备”项目的成果。项目自主开发了干喷湿纺碳纤维技术,设计研发了关键生产装备,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中复神鹰成为世界上第三家实现高性能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的企业。

  第三条、全成型织可穿电脑横机开启智能针织装备新方向 

  由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STEIGER、浙江师范大学等共同完成的“TAURUS系列全成型织可穿电脑横机”是毛衫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式设计。以“慈星互联C2M针织毛衫大规模柔性云定制平台”为中心,通过全成型织可穿智能横机、毛衫自动对目缝合系统等实现机器换人,并辅以信息化系统改造传统生产模式,可实现全产业链分工协同,打造面向国际针织毛衫、鞋服市场的C2M、C2B2C共赢生态系统。

  第四条、全国产化1.5万吨Lyocell纤维项目全线贯通 

  2016年12月23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年产1.5万吨Lyocell纤维项目工艺路线一次性全线打通,产品性能达到预期指标。这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历经18年攻关,从小试、中试到万吨级产业化,最终取得的硕果。该项目采用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研发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套装备国产化,是我国生物基纤维领域“绿色制造”工业化的重要突破,是中国纺织工业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技术标志之一。

  第五条、纺织服装用海藻纤维首次实现自动化规模化生产 

  由青岛大学、武汉纺织大学、青岛康通海洋纤维有限公司等为主要完成单位的“海藻纤维制备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纺织服装用海藻纤维的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同时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医用海藻纤维领域的技术垄断。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纺织专用海藻纤维制备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研发了海藻纤维高质、高效环保制备成套技术及装备,开发出了数十种海藻纤维终端产品。

  第六条、超细、原液着色聚酰亚胺纤维实现量产 

  凭借着高效环保的工艺技术路线以及项目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等优势,“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了2016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时,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超细、原液着色、细旦长丝开发方面进一步取得突破,其超细聚酰亚胺纤维单丝纤度已达0.5~0.8dtex,且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全球首创的干法原液着色聚酰亚胺纤维的量产技术也已申请国家专利。

  第七条、高品质汉麻纤维及纺织品效益显著 

  针对汉麻纤维加工和应用中存在的污染高、能耗大、效率低、品质差且不可控等世界难题,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武汉汉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联合攻关。“汉麻高效可控清洁化纺织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及其产业化”项目形成了从工艺到设备、从原料到成品、从产品到标准、从技术到产业化的全方位创新体系,实现了汉麻纤维、纱线及纺织品的精细化、高品质工业化生产。

  第八条、医卫防护材料关键加工技术国际领先 

  由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浙江和中非织造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医卫防护材料关键加工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突破了医卫防护材料关键加工技术,实现了产业化。通过注重功能性、差别化、天然木浆等纤维的应用,开发出功能型医卫材料等。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显著提升了我国医疗防护材料行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社会效益显著。

  第九条、突破大褶裥 “提”出新花样 

  由淄博银仕来纺织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共同完成的“大褶裥大提花机织面料喷气整体织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为服装和家纺面料市场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支持,实现了大褶裥大提花面料的喷气织机高质高效整体织造,最大褶裥宽度达到23.7mm。项目中建立的面料创新研究体系和创意研发平台,对整个面料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条、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新技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由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格尔泰斯环保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完成的“垃圾焚烧烟气处理过滤袋和高模量含氟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在不改变垃圾焚烧工况的前提下,研制出集除尘和二噁英催化分解功能于一身的过滤系统。项目提高了环保滤料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为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性排放标准的制定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满足了环保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来源:纺织科学研究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