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节能环保->环保产品
政策驱动绿色转型

  2024年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作为支持可再生发展的能源领域专项政策文件,由六部委联合发文尚属首次,充分体现出国家从更高层面统筹协调、全盘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总体战略。

  《指导意见》从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两大方面协同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就近开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功率预测、智慧调控能力。在具备基础的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市场化方式打造新增能源消费100%由可再生能源供给的绿色能源试点园区。

 



“十五五”可再生能源消费15亿吨标煤


 

  《指导意见》持续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可再生能源消费目标,即“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并首次明确了“十五五”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即“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供给侧
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


 

  《指导意见》从提升供给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挖掘需求侧资源以及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等方面,促进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稳步替代。

 

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方面

 

  《指导意见》继续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的策略,继续推进风光基地、海上风电、水电等项目基地化、集群化、综合化开发,就近开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功率预测分析能力。

  (1)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以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2)就近开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实现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开发并举。

  (3)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功率预测、智慧调控能力,推进构网型新能源、长时间尺度功率预测等新技术应用,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

  (4)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天然气和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积极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促进地热能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推动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规模化利用,拓展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形式。

 

加快可再生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先进能源技术等在电网的应用,并强调推进主电网与配电网的协同优化升级。同时,加强油气等能源管网的互联互通,也是提升能源供给能力的关键保障。

  (1)推进柔性直流输电、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等先进技术迭代,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电网,加强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发展规划的衔接,推动网源协调发展,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和调配能力。

  (2)推动电网主干网架提质升级,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优化调度控制,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电力,保障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输送。

  (3)加强热力、燃气管网及氢能供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强化管网互联互通,就近接纳更多非电可再生能源,实现多种能源形式的协同利用。

 

挖掘需求侧资源潜力方面

 

  《指导意见》提出要拓宽需求响应主体范围,强调通过市场与价格手段强化对需求响应的引导作用,并加强对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需求侧管理。

  (1)积极拓宽需求响应主体范围,加快构建需求响应资源库,鼓励具备充放电能力的需求响应主体参与电力市场,提高用户侧的灵活性和参与度。

  (2)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通过实施尖峰电价、拉大现货市场限价区间等手段引导电力用户调整用电行为,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

  (3)强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工艺和生产流程,以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等方式参与电力系统调节,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方面

 

  《指导意见》在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方面强调要注重多元化发展,并具体部署煤电、水电、新型储能等资源的重点工作,同时鼓励针对储热、生物质等调节资源加大支持力度。

  (1)加强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动自备电厂主动参与调峰,优化煤电调度方式,合理确定调度顺序和调峰深度,充分发挥煤电在电力系统调节中的作用。

  (2)研究推进大型水电站优化升级,有序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强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和多场景应用,推进长时储热型发电、热电耦合、中高温热利用等光热应用,提高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和储能水平。

  (3)鼓励生物质发电项目提供调峰等辅助服务,增加电力系统的调节资源。

 



消费侧
加快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


 

  工业领域:引导工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强化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行业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等技术,开展新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探索建设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等,推动工业用能绿色低碳转型,降低工业领域的碳排放。(重点关注工业终端电气化设备更新改造对资金需求。)

  交通领域:建设可再生能源交通廊道,推进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加快交通载具动力源的电气化水平,推进交通载具燃料源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如推广应用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加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力度、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等,促进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能源系统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交投集团、高速集团、机场港口集团将成为新能源领域新的重要投资主体。)

  建筑领域:将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纳入城镇的规划、建设、更新和改造,推动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推动既有建筑屋顶加装光伏系统,推动有条件的新建厂房、新建公共建筑应装尽装光伏系统。推广电热泵热水器、高效直流电器等设备,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柔性用电等新技术在既有建筑、新建建筑等的利用将加速。)

  农业农村领域: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农林废弃物等协同处理,加快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生物天然气进入管网,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改造升级,全面支持农业农村用能清洁化现代化。(建议关注农村综合能源利用的先进示范与应用)

  新基建领域: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加气站、加氢站建设,完善城乡充电网络体系,推动 5G 基站、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与光伏、热泵、储能等融合发展,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绿色能源消费占比,实现新基建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绿电+算力将是新兴产业形态)

 



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创新试点


 

  (1)开展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年产千万立方米级生物天然气工程等试点应用,推动光热与风电光伏深度联合运行。在工厂和园区开展绿色直供电试点,推进构网型、孤网运行、自备性质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工程试点。

  (2)结合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推进大型燃煤发电锅炉掺烧农林废弃物等耦合生物质燃烧技术改造。鼓励引导可再生能源设备更新升级和废旧设备设施循环利用。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领域推广低碳零碳生产工艺和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应用。

  (3)开展氢冶金和氢基化工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光储端信产业融合创新,探索开展光储充放一体化试点。支持园区、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等开展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试点,大幅提升新能源电力消费占比。在具备基础的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市场化方式打造新增能源消费100%由可再生能源供给的绿色能源试点园区。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