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节能环保->环保产品
数据和技术是发展绿色低碳的重要抓手
 “绿色经济、碳中和经济正成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模式。”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讲座教授施懿宸,在谈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时做出这一论断。 

这是来自内外的双重压力倒逼所带来的增长模式转变。一方面,气候问题可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冲击,全球贸易供应链也开始关注企业碳排放的表现;另一方面,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基本走到尽头,依靠自然、人口等资源发展很可能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只有高质量发展才更有竞争力。在施懿宸看来,碳排放测算正是可以反映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一大数据体现,而数据和技术则是发展绿色低碳的两大重要抓手。而对于产业园区来说,除了可以发展既有产业的绿色化,也可以考虑绿色化发展,绿色低碳技术还有很多待开发的空间。 

施懿宸:当全球贸易的整个供应链都在谈气候或ESG的时候,中国要想继续成为“世界工厂”,就必须符合国际供应链的标准。如果我们不关注生产供应链的碳排放,或者环境、社会治理的表现,就可能在全球供应链中失去某些订单。 

我们依靠低廉的生产要素降低制造成本,再加上财政补贴就能增强出口竞争力。但现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电价、水价都在上涨,我们必须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式让竞争变得有质量,因为单纯的价格竞争已经没有优势了。企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经过优胜劣汰的过程,这要求不仅要有盈利空间,也要控制碳排放,否则无法承担外部性污染成本,就会失去竞争力。从长期看,尽管发展绿色低碳会增加企业成本,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企业无法承担这类成本,就无法进入全球供应链,未来经济体量也不会增加。 

施懿宸:发展绿色低碳有两大重要抓手,分别是数据与技术。碳排放测算数据可以从量上定义高质量发展水平,而无论是收集数据还是推动碳减排,都离不开绿色低碳技术。其实,我们的绿色低碳技术还有很多待开发空间,尤其是数据技术,因为我们的互联网技术水平较强。

总之,有技术才有数据,通过数据管理才能践行绿色低碳,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园区来说,通过碳排放数据既能监测企业绿色低碳的运行情况,也可以针对企业表现不同给予激励或处罚。在数据管理的基础上,由园区牵头企业共同解决碳排放问题,就能降低规模经济成本,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 

施懿宸:数据方面,我认为首先要有公信力,比如标准煤在与碳排放之间对应时,如果使用了品质较差的煤,就不能对应原有的碳排放数据。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更为完整的制度体系,比如园区可以作为第三方,负责测算、管理园区内企业的碳排放数据。 

技术方面,园区除了可以发展既有产业的绿色化,也可以考虑绿色化发展这一新板块。在新兴的绿色产业中,很多绿色低碳技术都有待开发。比如,之所以现在很多清洁能源还无法取代化石能源,以及风、光、水能,主要原因在于储能问题,光伏在白天和夜晚发电量不同,水力和风力也不稳定,这都需要储能技术来确保能源供给。再比如,虽然氢能比较理想,但成本太高,制氢用电量较大,氢能在运输、储存中也可能爆炸,这些问题都需要技术方面更加完善才能解决。 

施懿宸:碳抵消是通过减少碳排放或增加碳储存等措施,以抵消个人或组织的碳排放。目前,国际上碳抵消主要有三类认定机制,包括国际自愿减排机制,各国国内自愿减排机制和第三方独立自愿减排机制。企业自发制定净零气候目标带来的碳抵消需求日渐增多,第三方独立自愿减排机制也逐渐成为主流。 

对企业而言,碳抵消的确是实现企业碳中和阶段性目标的有效工具,但其可行性和效果需要在不同情况下进行综合评估和审慎考虑,尤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补充性,碳抵消不应该成为企业回避减排的替代方法,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可行性和资源情况,首先,通过内部减排措施来降低碳排放,面临难以避免或减少的碳排放时,可以通过碳抵消项目来抵消这部分排放。二是真实性,碳抵消项目应该是可验证和可审计的,企业应避免选择一些虚假的或没有实际减排效益的项目,以免形成“漂绿”现象。三是可持续性,碳抵消项目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仅关注碳减排,还应该考虑对社区和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优先符合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碳抵消项目。 

有的企业通过化石能源替代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碳中和,但对宏观总量来说意义并不大。因为碳排放是一个基准值,清洁能源减排并不是完全没有排放,而是相对于化石能源基础值的减排。比如,化石能源排放是100,清洁能源排放是30,那么碳减排是70,但其实还是产生了30的排放。 目前,以中石油、中石化这“两桶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是中国能源的重要供给,与之相对的则是清洁能源。但从经济学角度看,其中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如果国内能源消费需求总量不变,考虑到能源出口比较困难,那么在化石能源供给不减少的情况下,即使增加一倍的清洁能源,也难以被市场消化,换句话说,这会产生能源的过度供给。当然,短期内,不能马上减少化石能源供给,但减少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