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纺纱织造->纺织知识->织造
如何改善织物撕破强力
   织物撕裂
    织物撕裂也称撕破,织物局部纱线受到以集中负荷作用,使织物撕开的现象。织物在使用过程中,衣服被物体钩挂,局部纱线受力拉断,使织物形成条形或三角形裂口,也是一种断裂现象。
    撕破强力 
    能反应织物经整理后的催化程度,因此对经树脂整理的棉型织物和毛型化纤纯纺或混纺的精梳织物要进行撕裂强力测试。针织物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进行撕破测试。
    为此你一定很好奇:
    如何判定你的衣服撕破强力是否合格呢?
    关于撕破强力测试的方法众多
    ①摆锤法
    ②裤型法
    (包括单舌法和双舌法)
    ③梯形法
    ④翼形法
    最常见的测试方法就是裤形单舌撕破
     GB/T3917.2-2009织物撕破性能 第2部分
    裤形试样(单缝)撕破强力的测定
    如何测试呢?
    当试样中受力的纱线逐渐上下分开时,不直接受力的纱线开始与受力的纱线有某些相对滑动,并逐渐靠拢,形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区域,通常称为受力三角形(如图所示)。
    由于纱线间摩擦阻力的作用,滑动是有限的,即三角区内受力的纱线根数是有限的。在受力三角区内,底边上第一根纱线受力最大,依次减小。
    在滑动时,纱线的张力迅速增大,纱线的变形伸长也急剧增加,当构成受力三角形底边的第一根纱线变形至断裂伸长时,这根纱线即告断裂,从而获得了某一撕裂负荷的极大值。于是下一根纱线开始成为受力三角区的底边,如此非拉系统的纱线一次逐根断裂使织物撕破。
    最后就是计算,电子装置计算将第一个峰和最后一个峰之间分成四个区域,舍去第一个区域,记录余下三个区域内的所有峰值。求出平均值记为此样品的撕破强力。(单位以N表示)
    撕破强力的影响因素
    原材料
    不同的原材料所表现出来对外界撕破和拉伸力的抵抗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纱线的性质
    ①纱线的线密:粗一点的纱线抗撕破力和抗拉力好一点。
    ②纱线是长丝还是短丝:长丝可直接成纱用于纺织,短纤维需要通过加捻的方法使短纤集合成纱,所以短纤维的强力要低于长丝的强力。
    ③纱线的捻度:捻度可以使短纤维纱线或者长丝更好的抱合在一起,形成凝聚力,提高强度和弹性,从而提高织物的撕破力。但捻度也有一定的极限值,过高的捻度不但提高不了强度和弹性,反而纱线发脆,会使强力和弹性下降。
    ④纱线的断裂伸长率:织物的撕裂强力与纱线的断裂强力大约成正比并与纱线的断裂伸长率关系密切。当纱线的断裂伸长率大时,受力三角区内同时承担撕裂强力的纱线根数多,因此织物的撕裂强力大。
    织物组织结构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三原组织中的平纹组织的撕裂强力最低,缎纹组织最高,斜纹组织介于两者之间。
    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
    织物的密度
    织物密度对织物的撕裂强力的影响比较复杂,对于低密度织物,随着密度增加抗撕能力增加,但当密度较高时,随着织物密度增加织物撕裂强力下降。
    最关键的因素是组织和密度通过影响纱线的可滑移性来影响撕破强力。
    织物的后整理加工工艺
    例如磨毛工艺:磨毛工艺就将织物表面进行打磨,使组织表面产生短而整齐的小绒毛。这样使织物表面纱线组织结构破坏了,纱线强力就下降。
    树脂整理:对于棉织物,粘胶纤维织物经梳栉整理后纱线伸长率降低,织物脆性增加,织物撕裂强力下降,下降的程度与使用树脂种类、加工工艺有关。
    还有涂层:在织物表面涂上一层化学浆料,使织物表面具有各种功能(如防绒、防水),这类工艺浆料会将织物经纬纱线固定在相对的位置,无法移动,会导致织物的撕破三角区域大幅度降低。所以涂层后的强度会较涂层前的有大幅度的降低,在做这类似工艺的时候撕破一定要考核。 
    改善措施
    ❶ 与高性能纤维混纺,通过增加纱线强力来提高织物的撕破性能。
    ❷ 提高织物的经纬密度,增大屈曲波高,增加织物在撕破过程中受力三角区的纱线根数,通过增加纱线的织缩和受力根数来提高织物的撕破性能。
    ❸ 改变织物组织,提高撕破过程纱线在组织中的移动能力,通过增加纱线的受力根数来提高织物的撕破性能。
    来源:中纺联检、印染人、色尚坊布博士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