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纺纱织造->纺织知识->染色
活性染料的前世今生

  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人们就希望制得能够与纤维形成共价键的染料,从而提高染色织物的耐洗牢度。直到1954年,卜内门公司的拉蒂(Rattee)和斯蒂芬(Stephen)在应用中发现含二氯均三嗪基团的染料在碱性条件下可与纤维素上的伯羟基发生共价键结合,进而坚牢地染着在纤维上,就此出现了一类能与纤维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的反应性染料(reactivedye),亦被称为活性染料。

  活性染料的出现,为染料的发展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活性染料自1956年问世以来,其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世界上纤维素纤维用活性染料的年产量2010年占纤维素纤维染料(硫化、直接、还原、冰染、活性染料)总量的61%,由于活性染料是取代禁用染料以及其他纤维素纤维用染料如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等的最佳选择之一,同时由于新开发的纤维素产品如Lyocell纤维等产量的增加,再加上纤维素纤维(主要是棉)的稳定增长,纤维素纤维用活性染料的年产量将可能继续增长,且其增长速度要比棉的增长更快。

  另外,羊毛染色用活性染料的产量虽然无法与纤维素纤维用活性染料相比,但目前也有0.5%~0.8%的比例。

  同时,由于重金属残量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影响而受到严格控制,活性染料在用于羊毛和聚酰胺纤维上取代含金属染料的趋势也在增加。

活 性 染 料 发 展 历 史

  早在1895年, 粘胶纤维的发明人克罗斯( Cross ) 和比文(Bevan ) 曾用浓烧碱溶液处理纤维素纤维, 获得碱纤维素, 然后又用苯甲酰氯等化学助剂进行一系列处理, 获得纤维素的有色酯化合物。

  这是纤维素分子与有色化合物之间建立共价键结合最早的探索, 但当时由于方法复杂,印染界对此未发生兴趣。后有施罗特(Schroeter ) 用活性基团、氟磺酰化衍生物做试验, 但未获成功。

  20世纪20年代开始, 汽巴公司开始了有关三聚氯氰染料的研究, 这种染料的性能优于所有直接染料, 其中特别是Chloratine Fast Blue 8G 引人注目。它是将一个含有氨基的蓝色染料与带有三聚氯氰环的黄色染料缩合成绿色调的蓝色染料该染料具有一个未被取代的氯原子, 在一定条件下, 能与纤维素反应形成共价结合, 可是当时未被认识。实际上, 这些染料与以后发展起来的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结构很相似。

  1923年,汽巴公司发现了酸性一氯均三嗪染料染于羊毛上能获得高的湿处理牢度。这是染料与羊毛上的伯胺基或亚氨基形成羊毛—染料共价键结合的结果,从而在1953年发明了Cibalan Brill 型的染料。同时,在1952年,赫斯特公司亦在研究乙烯砜基团的基础上, 生产了用于羊毛的活性染料,即Remalan。但是这两类染料, 当时并不很成功。这些研究却引起卜内门公司拉蒂和斯蒂芬的兴趣, 他们从研究羊毛活性染料和三聚氯氰的反应活泼性转到了染纤维素纤维的活性染料,并在1956年终于生产了第一个棉用商品活性染料, 称为普施安( Procion ) , 即现在的二氯均三嗪染料。

  在这以后, 活性染料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 活性基团类型和品种不断增加,染料化学理论工作不断深入, 染料性能也不断改进。

  1957年,卜内门公司又开发了Procion H 一氯均三嗪型活性染料。这是因为二氯均三嗪型虽然反应活泼性高, 但容易水解, 只适合于低温染色, 而一氯均三嗪型活泼性低, 稳定性较好, 更适合于高温染色与印花。

  1958年,赫斯特公司又将Remazol 乙烯砜型活性染料成功地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

  1959年,山德士公司和嘉基公司分别正式生产了Drimarene 和Reacton 三氯嘧啶型活性染料。

  1971年又在这一基础上开发出性能更好的二氟一氯嘧啶型活性染料。

  1966年,汽巴公司研制出以α - 溴代丙烯酰胺为活性基的Lanasol 活性染料, 它在羊毛染色上具有较好的性能, 这为以后在羊毛上采用高牢度的染料奠定了基础。

  1972年,卜内门公司又在一氯三嗪型活性染料基础上研制出具有双活性基团的ProcionHE 活性染料。这类染料在与棉纤维的反应性、固色率等性能方面又有进一步的改进。

  1976年,卜内门公司又生产了一类以膦酸基为活性基团的染料, 它可以在非碱条件下和纤维素纤维形成共价键结合, 特别适合于和分散染料同浴染色或同浆印花, 商品名称为ProcionT。说明活性染料的应用已渗透到化纤混纺产品的领域中。

  1980年,日本住友公司在乙烯砜型Sumifix 染料基础上又开发出乙烯砜与一氯均三嗪双活性基团的染料, 与单活性基染料相比, 这类染料不仅固色率有所提高, 而且具有优异的坚牢度。

  1984年,日本化药公司在均三嗪环的基础上加入烟酸取代基, 研制出一种商品名为KayacelonReact 的活性染料。它可以在高温和中性条件下和纤维素纤维起共价键反应, 因而特别适合用于分散/ 活性染料高温高压一浴染色法染涤棉混纺织物。

  国内活性染料的开发始于1957年, 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的染料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开始活性染料的研制与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的活性染料生产已经在染料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述的一些主要类别的活性基团及母体结构, 我国均可生产。

  1958~1965年,我国主要生产X 型、K 型和KD 型共33个品种。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相继发展了KN型和M型活性染料。70年代中期开发了含膦酸基的P 型活性染料。

  80年代初期又开发了含氟氯嘧啶的F 型活性染料以及含甲基牛磺酸乙基砜的W 型毛用活性染料。近年又开发出KE 型、R 型(含烟酸取代基)及含二氯喹??啉的E 型活性染料, 约11 个大类、150 个品种, 产品基本上能满足国内印染工业的需要, 并且每年有大量出口。在新的研究领域, 如双分子活性染料、毛用活性染料及涤棉混纺一浴一步高温高压法用染料等方面, 均进行了与生产密切结合的研究。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