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纺纱织造->纺织知识->染色
色纺纱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

  在当前我国纯棉中低支纱受到东南亚、南亚各国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我国棉纺织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很多企业把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定位为色纺纱。而色纺纱相比于传统纺纱行业,无论是在工艺流程、生产方式、原料选用等方面均与普通环锭纺纱有所区别,而且具有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生产要求;需要企业具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对企业的软实力要求较高。那么色纺纱的发展现状和企业转型生产色纺纱的前景如何呢?

  

  色纺纱作为纺织行业中的新兴分支,因其具有产品色彩风格独特、生产过程相对环保,还能解决染色难题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透过色纺发展历史、现状,分析其特色特点,从而对其发展前景和中国纺纱企业加盟色纺行列的难度进行预测判断,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色纺历史变迁

  据说色纺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最早应用于毛纺,后来逐步延伸至棉纺领域。20世纪中叶,转移至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现在人们常说的色纺,主要是指棉纺色纺,以短纤维、棉型纤维为主的色纺纱。有人说,色纺起源于欧洲、发展于日韩、兴盛于中国大陆。

  其实棉纺色纺在中国大陆的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才从韩国等地引入,发展史比较短,开始主要是在长三角地区(浙江、江苏、上海),后来,凭借劳动力丰沛、交货快、供货量大等优势,在国内扩增发展迅猛,逐渐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

  目前除意大利等少数国家保有少量产能外,全球绝大部分的色纺产能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的华孚、百隆等色纺龙头企业已成为全球色纺领军企业。

  2、产品技术变化

  色纺的发展历程中,产品技术的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90年代后兴盛于中国大陆的这一时期,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品由高端向大众化市场扩展

  80年代至90年代,色纺产品是高端而非大众化的,而今天,色纺新产品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高端市场,色纺纱的身影在一般的服装品牌店、大众化的服饰市场随处可见。曾经仅现于国际高端品牌市场的现象已成为历史。这是色纺进入中国大陆后,产能、产量迅速扩增带来的变化。

  2.2 产品、技术趋于小量化

  小批量、多种品、个性化趋势更明显,工艺技术随之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时尚、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色纺企业打破传统本色纺纱品种相对单一、大批量生产的方式,针对色纺个性创新了小量订制法等特殊的纺纱工艺技术,所以今天的色纺企业,承接几百公斤、几十公斤,甚至是十几公斤的订单是常见的。

  2.3 纤维组分多元化

  色纺由最初以棉纤维为主的单一纯纺向多纤维混纺方向发展。如今的色纺产品中不乏化学纤维,还有新型纤维、功能性纤维。

  2.4 新产品向结构差异化延伸

  色纺纱由条干、混色均匀的均一产品结构,向差异化结构产品扩展延伸,一些新型色纺纱线沿长度方向呈现随机或规律性的差异变化。因为拥有色彩、艺术元素,本色纺“竹节”、“赛络”等差异化纺纱工艺技术在色纺中得以发扬光大。色纺诞生了如:粗纱赛络、AB双色、AB竹节、丝雨、隆纹、段彩、彩虹、彩点等差异化新产品。

  2.5 向新型纺纱技术进军

  紧密纺、转杯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领域也出现了色纺纱。

  3 色纺优势与门槛

  所谓色纺纱(COLORED SPUN YARN) ,又称有色纤维纺纱:是把两种或二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纤维经过充分混合后纺制而成的、具有独特混色效果的纱线。相比本色纺,色纺将色彩、艺术元素与纺纱技术结合在一起了,这一结合带来了许多优势特点。比如:

  3.1 产品色彩风格独特

  色纺纱的本源就是自然颜色,在纺纱过程中,把不同颜色的纤维经过充分、均匀的混合后,纺制成具有独特混色效果的色纱。混色纺纱采用色纤维的混合来获得一种独特的色彩,呈现出“空间混合”的效果,色彩透明、丰富,并且有层次的变化,富于立体感,从而产生人们希望的艺术效果。色纺纱做成服装后颜色含蓄、自然,具有较强的朦胧感,这种自然的、返璞归真的风格能满足现代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的服饰消费理念。

  3.2 生产过程污染少、环保

  纺织品的传统生产工艺流程是先纺纱后染色,匹纱、匹布是需要整体染色的,纱布中的纤维是百分之百经过染色的,通常,染整过程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而且是重污染作业,其废水很难处理,这是纺织行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最重要的方面。

  色纺颠倒了传统的先纺后染工艺流程,它是先纤维染色,再混和纺纱。大部分色纺产品是不全部用染色纤维的,白棉,即本色棉(或纤维),是色纺中用量最大的一种纤维原料,浅色品种用量比较大,深色品种一般也会用20%左右,当然也有小部分色纺产品是不用的。比如常见的浅色棉麻灰纱,一般染色棉仅占10%左右,也就是约90%的棉纤维是不染色的、是纯天然的,由它做成的内衣内裤,相比百分之百经过染色或漂白的内衣内裤,与人的肌肤更具亲和力。本色纤维作为色纺原料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一种颜色(白色),二是用于所有的色纺纱产品的深浅调节。

  总体上,色纺纱中40-50%的原料是本色纤维,只是部分染色。所以相比传统的“先纺后染,全部染色”,相对节能、环保。

  另外,还要特别说明一点:如果色纺产品中的有色纤维是有色化纤,那它的生产过程可以是完全没有污染排放的。比如霞客公司的彩色纤维生产,采用“原液着色”技术,在纺丝过程中添加色母粒,有色纤维生产过程是无污染、零排放的。这种没有染污即可满足人们对服饰色彩时尚需求的生产技术,可以还给人们青山绿水、碧水蓝天,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3.3 可解决染色难题

  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型纤维层出不穷,使得多种原料可混纺、优势互补,以满足各种需求,对于传统的“先纺后染”工艺,因为不同化学特性的纤维染色性能不同,这给混纺之后的纱布染色带来了麻烦。色纺采用“先染色、后纺纱”的工艺,恰好化解了异性纤维混纺的套色难题。因为染色环节提到纺纱之前,无论何种材质纤维:天然的、再生的、合成的;无论需要何种染色工艺:高温高压染色,或常温常压染色;无论何种染料:活性的、分散的、直接的、还原的……,都可各个击破,分别染色后再进行完美结合。因此,多原料混纺产品的染色不再困难。

  因为上述优点,在倡导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今天,在人们追求时尚、个性化的时代,色纺符合主流发展趋势。但是,色纺并不都是优点,有优势的一面,也有困难之处。相比本色纺,色纺的生产过程需面对一些特殊的技术问题。比如:

  3.4 原料可纺性差

  原料中的色纤维大都是本色纤维经染色而成的,对于色纺应用最多的棉纤维,染色过程中,需经受酸、碱、高温等作用,在获得色彩的同时,纤维被腐蚀破坏,蜡质、脂、胶、蛋白质、糖分等物质被去除或减少,以化学或物理的方式介入了色元素、助剂类物质,受损的纤维聚合度下降、强力损失、短绒增加;对于化学纤维,染色之后的可纺性通常也是会下降的;即便是原液着色的有色纤维,与本色纤维的可纺性能也是会有差异的。

  3.5 小品种多批量带来的困难

  小品种多批量源于市场需求,色纺纱主要用途是针织服饰,设计师通过服饰领、袖等局部彩色变换或整体改变来满足人们追新逐异的时尚需求,时装因时因地因季节而千变万化,这就决定了色纺纱小品种多批量的需求特点。

  3.6 色纺需要特殊技术

  相较本色纺,生产高品质的色纺产品是需要采用一些特殊工艺技术的,如:

  3.6.1 混色

  混色就是让不同颜色的纤维充分混和、精密混和、按比例精准混和。通常的纺纱工艺流程中的开清棉、梳棉、并条、精梳等工序都有混和功能,但仅凭这些混和功能是不能保证色纺混色均匀的。本色纺原料之间也是有细微的颜色差异的,比如新疆棉偏白,内地、沿海的棉花相对偏黄,不同厂家生产的化学纤维颜色会略有差异,但本色纺原料之间的这点细微颜色差异,相比色纺是小巫见大巫。比如色纺麻灰纱就是黑棉与白棉混和,是黑白之差。通常的混和技术是不能满足色纺需求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方法,纤维混色不匀,做成纱布后,织物表面就不是含蓄、朦胧的色彩风格,而是片与片间的色差、起横,那是疵品纱、是废布。是没人要的。对于色纺纱,混色不匀就什么都免谈。

  3.6.2 打样

  就是对照客户来样先做出产品小样。这是传统的本色纺不会涉及的技术,也是色纺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本色纺常规品种可以先生产后销售,色纺不同,一般是先打样,客户确认了,签了订单才能生产。打样是有要求的:一是要准确,如果打出的小样与来样的颜色对不准,客户是不会下单的;二是要速度快,打样不能花费很长的时间,慢了就抢不到订单了。这源于市场需求,色纺纱主要用途是针织服饰,设计师通过服饰领、袖等局部彩色变换或整体改变来满足人们追新逐异的时尚需求,时装因时因地因季而千变万化,这就决定了色纺纱小品种、多批量、快速度的需求特点,不能快速反应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三是打样成本要低,只能用少量的原料做出纱布样品。要能用几百克、几十克、甚至是几克或零点几克的原料纺出少量、微量的纱样,织出少量布样。如果做这点样品要用消耗几十公斤或几百公斤原料,那就没有意义了,可能后面的订单只有几十公斤。

  3.6.3 防范异色纱疵

  其实本色纺也是要控制棉结、防范飞花等纱疵的,较大的棉结和飞花在布面上会形成疵点。

  色纱是由多色纤维组合而成,呈混合色,纱中的棉结通常是其中的某一种纤维没梳理好而形成的,是单色的,与成纱的混合色不同;不同色彩品种之间的飞花疵点是异色疵点。所以,即使是比较细小的棉结或飞花,因为颜色差异,也会形成醒目的疵点,通常的本色纺纱方法和生产环境,是很难防范和解决这类问题的。

  显然,相比本色纺纱,色纺是要面临一些特殊挑战的,需要掌握其个性化的技术方法,进入色纺不是没有门槛的。

  4、发展前景和优势

  4.1 现有产品市场需求

  对于色纺纱产品的市场需求,我个人的感受是:一直呈扩增趋势。上世纪90年代色纺进入中国大陆后,由高端向大众化市场扩展,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量一直在逐年增长,除了这种因大众化消费增涨而带来的需求扩增外;还有一个扩展空间,那是本色纺转让过来的,过去是用本色纱的,现在改用色纺纱了。这个市场份额向色纺转让的趋势仍然在继续,这给色纺带来的市场空间潜能是不容忽视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全国有亿万纱锭,其中的专业色纺纱锭只有几百万,仅占几个百分点,如果本色纱线市场份额向色纺转让几个百分点,那就意味着色纺纱锭数要翻倍才能满足市场需求量。

  4.2 新型纺产品开发空间

  色纺也在向新型纺纱方向延伸,转杯纺(气流纺)、喷气涡流纺、紧密纺等各种新型纺都是色纺可能进入的平台,各种新型纱线的现有市场都是色纺纱可能扩展的空间。目前色纺的相对比重是不大的,新型本色纺的现有市场空间稍微转让一点,对于色纺就是大空间了。

  4.3 关于技术门槛

  色纺技术门槛也是中国的优势。中国纺纱企业面监的竞争威胁主要不是来自发达国家,而是来自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越南、孟加拉、印度等,那些低门槛准入,可简单复制、低成本生产制造的中低档纺织产品,似乎一定是他们的强项,我们是越来越竞争不过他们的,对于中国纺织企业,劳动力丰沛、员工工资成本低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的必由之路是产品技术差异化、高新、高难度,有技术门槛对我们并非完全是坏事。

  色纺兴盛于中国大陆,产品发展变异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产生于中国大陆。中国色纺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摸索积累最多,目前全球绝大部分的色纺产能集中在中国,对于想要跨越色纺技术门槛、进入色纺行列的纺纱企业,了解、学习、研发色纺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在中国一定是最有条件的。

  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上最顶级的纺机设备、最高端的纺纱技术都在向中国转移、集中,随着色纺总规模的持续扩增,针对色纺个性问题的技术研究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有些纺机商瞄准这一需求已经研发或正在研发色纺专用设备,色纺技术创新会不断出现。

  勤劳智慧是跨越技术门槛的法宝。

  5、结语

  色纺产品靓丽时尚和生产过程相对环保的特征与时代发展合拍;色纺在中国大陆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中国已成为全球色纺的生产集中地和技术引领区;色纺产品市场需求空间扩增趋势依然强劲,产业前景良好;进入色纺行列需跨越技术门槛,但技术门槛对中国纺企并非完全是不利因素。世界纺纱高新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纺机制造商针对色纺专用技术的研发,多年来中国色纺企业的技术积累,以及国人的勤劳智慧,都是中国纺企加盟色纺行列、跨越色纺技术门槛的有利条件。

  来源:棉纺织技术新传媒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